images

香川縣中央(內地)金丸座(舊金毘羅大劇場)

images

images

images

1劇院入口

images

images

劇院裡有三道對應觀眾階級的入口。供一般大眾使用的入口位於建築物中心,被稱為「鼠木戶」(老鼠入口)。據說為了保證只有付了錢的觀眾才能看到表演內容,這道開口被設計得非常低矮狹窄,觀眾都必須彎下腰來魚貫入場,這道門也因此得名。
另外兩道入口則是在建築物的正面,其中御用木戶(VIP入口)是在右邊,大木戶(大入口)則在左邊,後者是供那些買了昂貴門票的人使用。

2門票與鞋子

images

images

從「木戶(入口)」進場後,就會來到一處有著泥土地的寬闊空間。其右側為售票處,遊客可在此購買門票;入場處的兩側則有用來寄存鞋子的地方。走進「內木戶(內門)」之後,服務員會將客人的鞋子掛起來,並提供客人用來領取鞋子的號碼牌。在拿到號碼牌後,遊客便可以入座。

3鳥屋與揚幕

images

images

「鳥屋」是位於花道(演員通道)盡頭的後台空間。花道是日式歌舞伎劇院具備的狹長結構,屬於舞台的附加部分,連接舞台與後台。演員會從舞台後方的地下空間進入鳥屋,等待自己走上花道登台演出的那一刻。鳥屋也是離開舞台的出口,因此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。
鳥屋正面掛有名為「揚幕」的布幕,上面會展示劇院的紋章。裝在布幕上的圓環會在布幕開關時發出獨特的聲響,製造出戲劇效果。

4平場、步板、枡席

images

「平場」(水平區)是一樓座位的中間部分。這些座位從右至左以平假名的「I、Ro、Ha、Ni、Ho、He、To、Chi、Ri、Nu……」排序,從中可見傳統的日式風格;最接近到最遠離舞台的座位,則分別被冠以壹到拾壹的大寫數字;劇院中央的座位被稱為「枡席」(四方形座位),最多可坐五個人。這種有彈性的座位安排讓觀眾能自由移動或轉向以觀看舞台、花道(演員通道)或在空中飛舞的演員。觀眾席如緩坡般逐步上升,離舞台越遠、座位就越高,以確保所有觀眾都能清楚看到舞台。
劇院一樓與二樓兩側也有棧敷席(包廂)可用。
此外還有五條橫跨平場、寬15公分的「步板」,方便觀眾入席。
最前排、緊靠舞台座位的日文名稱「kaburitsuki」有「大口咬定」之意,觀眾在此可以觀賞最精彩的歌舞伎表演。最前排的座位還有個別名叫「雨落」,這是因為當戲劇中使用了很多水,坐在這裡的觀眾就會被噴到。

在四國金毘羅歌舞伎劇場的演出中,座位的名稱與編號可能略有不同,敬請留意。

5座位:出席與奧場

images

images

位於平場(中央座位區)左右、略為架高的包廂座位被稱為「出席」或「出孫」。在過去,這些座位是被保留給劇院的贊助人或常客,現今西側的座位被稱為「西出孫」、東側的座位則被稱為「東出席」。
「奧場」是本花道(主要花道)與臨時花道(次要花道)的後台空間。這裡在歷史上會以低矮的柵欄隔開,讓服務員在此監控觀眾、根據座位收取額外的費用,此費用獨立於在入口收取的門票錢。服務員也會在此觀察觀眾是否有坐在正確的座位上。

在四國金毘羅歌舞伎劇場的演出中,座位的名稱與編號可能略有不同,敬請留意。

6花道與臨時花道

images

在日式歌舞伎劇院中,「花道」(演員通道)作為舞台的附加部分,是一條長而狹窄的加高走道,從劇院背面延伸到主要座位區的中央偏左處,穿過觀眾席連接到舞台。這條走道可以被當成多種場景,像是道路、城池中的通道,或甚至是大海。當演員使用這條走道時,他們正好能移動到觀眾中間,為演出增添強大的戲劇性與興奮感。演員登場時會穿過揚幕,這種布幕開啟時都伴隨著木塊互擊的聲音,藉此提醒觀眾演員即將現身,更加提升戲劇性的緊張感。
這條走道寬1.3公尺、長14公尺。它通往被稱為「鳥屋」的小型等待區,演員都會從這裡進出。除了作為角色的出入口之外,花道也被用在獨立於主要演出之外的場景,堪稱是歌舞伎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「臨時花道(次要花道)」會從劇院背面沿著劇院右側延伸至舞台,它寬0.8公尺、長14公尺。這條次要的花道原本是在江戶時代作為往觀眾席的通道而設置,但過往的演員們發現了它潛藏的戲劇效果,並開始將其應用於歌舞伎演出中,正如第二條花道一般。兩條花道都會在金丸座的演出中派上用場,讓觀眾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歌舞伎的樂趣。

7空井戶與甲魚

images

images

「空井戶」(乾水井)是主要舞台與花道(演員通道)相交處的方型開口(不使用時會關上)。現代的劇院已不再有此設計,但據說它曾在日本江戶時代的上方地區(京都、大阪)派上過用場。它連結到奈落(地下區域)並有許多用途,像是除了供演員出入和快速換裝以外,它也能擔任水井或池塘的角色。金丸座是現今唯一仍保留此功能的劇院。
「甲魚」洞穴是花道上的一道「活板門」,其位置接近舞台,長0.8公尺、寬0.6公尺。在金丸座,這道活板門可透過底下的人上下移動。甲魚(鱉)這個名稱源自歌舞伎演員從舞台下方往上升的樣子,這在觀眾眼中就像露頭的甲魚一樣。這道門主要是用來讓幽靈、鬼魂與妖怪登場。

8昇降台與旋轉舞台

images

images

「旋轉舞台」是直徑7.3公尺的圓形舞台,設置於舞台的中央。舞台是從地板中央被切離開來,其下有著用來轉動舞台的機械結構。旋轉舞台可以360度旋轉,最初就是為了用於歌舞伎劇院而開發。它主要是用於改變場景與製造其他效果,現代劇院會以電力轉動舞台,但在金丸座仍然是使用人力。
旋轉舞台底下是被稱為「奈落」的空間,這裡會在泥土地上放置4根竿子與36塊踏腳石。只要壓下竿子,就能踩著踏腳石轉動中央舞台。舞台與其框架之間有木製的轉軸(或軸承),這些幫助舞台旋轉的構造共有26組,每組都有3根轉軸。2010年時,這些木製轉軸被日本機械學會認定為機械遺產。
在旋轉舞台當中,設有分離式的升降機或活板門,其又稱為「昇降台」(0.9公尺×1.9公尺)。這是一種長方形的平台,可當作升降機使用,能下降到奈落並回升至舞台。使用昇降台是為演出增添戲劇化緊張感的另一種方式,但它同樣需要人力操作。

9點床與囃子場

images

「囃子場」是演奏歌舞伎伴奏音樂的地方。正如此處一般,它通常是位於舞台正後方用格子窗隔開的小空間,觀眾只能隱約看見演奏者。金丸座的囃子場是在舞台左半邊,表演者會於此演唱長唄、常磐津和清元,並演奏音樂以提高表演的戲劇效果。
長唄正如其名是「長歌」之意,可以回溯到江戶時代,是一種伴隨表演的傳統歌曲。它受到能劇歌唱方式的影響,演唱時會有三味線與太鼓的伴奏。根據表演的類型,樂器還可能包括各種尺寸的鼓、不同種類的笛子、其他樂器,以及無數用來製造音樂的裝置。
「點床」是在舞台兩側上層的區域,太夫(旁白)會在此演唱插曲。

10奈落(深淵或地獄)

images

「奈落」一般是指舞台與花道(演員通道)之下的區域,其名源自佛教對地獄的稱呼「奈落」,用來比喻地下黑暗而令人毛骨悚然的空間,讓人想起佛教的地獄。
這裡也是多種歌舞伎相關機械操作進行之處,例如開啟圓形舞台、空井戶、甲魚的升降機,以及旋轉圓形舞台等。與其他當代的歌舞伎劇院不同,這些功能在金丸座都是使用人力。
周邊的石牆有2.5公尺的深度,地面則是泥土地。由於奈落位於地下,演員可以在不被觀眾發現的情況下,從後台休息室移動到鳥屋。

11樂屋

images

「樂屋」位於兩層樓,是演員與工作人員為演出做準備的地方,類似於西方劇院的後台休息室。樂屋包括演員們的更衣室、囃子方(樂團)的休息室,以及床山(髮型師)為演員精心準備髮型的地方。這座劇院裡的樂屋仍然保留著江戶時代的氛圍,但由於現代的演員比過去高得多,他們很難穿著全套戲服走下樓梯,因此現今只有一樓仍在使用。

12二樓

images

二樓提供對花道(演員通道)與舞台居高臨下的視野。這裡有兩側的包廂與後方的座位區,後者被稱為「對向棧敷」(對面的包廂)。此處座位被分成三種等級或說是區域,也就是「前、中、後」。這些區域又被稱為「前舟」、「中舟」、「後舟」。
在歷史上,花道旁遠離舞台的一側還有供一般入場者使用、名為「日之出」的一樓座位。這個座位區並沒有再被細分,「日之出」這個名字則與其位於東側(日出的方向)這點有關。

在四國金毘羅歌舞伎劇場的演出中,座位分區的名稱可能略有不同,敬請留意。

13葡萄架與吊鋼絲

images

金丸座於2003年的裝修工程,展露了其中的「葡萄架」與幫助演員飛天的「吊鋼絲」機關。在歷史悠久的金丸座,葡萄架不只停留在舞台上方,還延伸到了觀眾席。
葡萄架就像是網狀的天花板,由500枝長竹竿組成,用草繩綁成格子狀。這樣的天花板提供了合適的高台,讓工作人員能向觀眾拋灑紙做的雪花或櫻花。有時在黑暗中,這裡還會有小燈泡飛舞以表現螢火蟲。
吊鋼絲是讓演員在空中飛舞的機關。機關本身約長17公尺、寬60公分,懸吊在花道(演員通道)上空5公尺處,從舞台一路延伸到包廂座位之上的天花板。金丸座的吊鋼絲機關非常稀有,同類機關只有極少數存留至今,因此它也是研究戲劇史的重要資料。
在過去,這種機關是使用草繩,但現今已改成鋼絲和電動馬達以保證安全。演員冉冉升起至空中的壯觀場景,總能讓觀眾為之興奮且著迷。

14照明窗與顏見世提燈

images

images

在金丸座,劇院東側與西側的包廂座位後方與上方均有「照明窗(附遮光板的窗戶)」,其開關程度可用來調整劇院內有多亮。遮光板分成紙製與木製兩種,能互相搭配達成不同的照明風格。紙製的可以引入自然的陽光,木製的則能配合演出需要,以手動一齊關閉,讓劇院猛然陷入黑暗。
「顏見世提燈」是一種寫上演員家紋的燈籠,會被懸掛在觀眾席的上方。在演出中,這些燈籠能夠提醒觀眾有哪些演員登台,以及他們的等級。當觀眾進入劇院時,這些燈籠肯定會使他們大為驚奇,因為它們有著大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尺寸,以及震撼人心的外型(高1.2公尺x寬45公分)。

15

images

「櫓」是裝設在戲院外牆上,帶有柵欄的小型木製瞭望台。公演期間的每天早上都會有人敲擊太鼓,並從欄杆上升起旗幟,用以展示戲劇製作人或當下劇團紋章。在金毘羅歌舞伎劇場的全盛期,旗幟上都是「佐伯鶴之丸(佐伯家的家紋、圓形的鶴)」的紋章。

佐伯鶴之丸的圖案是取自元祿年間畫有「金毘羅祭禮圖」的屏風,上面有對劇院的描繪。該屏風目前被收藏於金刀比羅宮。

創建於1835年的金丸座,是日本現存最古老、完整的歌舞伎劇院。由於金毘羅大權現(現今為金毘羅或金刀比羅宮)於江戶中期(18世紀)成為日本國內參拜的聖地,吸引了來自全日本的參拜者前往琴平,每年為他們演出數次歌舞伎和其他娛樂的臨時劇院也隨之成立。當城鎮圍繞著神社發展並擴張,提供參拜者娛樂的金毘羅大劇場也作為永久性的歌舞伎劇院而落成。它在約1900年時改名為金丸座之後,這個名字就因為受到大家喜愛而流傳至今。

金丸座在1970年被登錄為重要文化財,並於1972年起的四年期間內,被拆解並於其現址重建。2003年又啟動了復原工程,將劇院恢復至江戶時代的原貌。

1984年時,這座劇院受到了歌舞伎業界的注意。第二代中村吉右衛門、第二代澤村藤十郎、第五代中村勘九郎等三位知名演員造訪金丸座以製作相關電視節目,讓它為之聞名全日本。他們為這座劇院的獨特氛圍與傳統設計而驚嘆,因此萌生了在此定期演出的想法。1985年6月底,由吉右衛門率領的歌舞伎劇團就在金丸座上演了戲劇「再櫻遇清水」(初遇於清水、再會於櫻樹)和舞劇「俄獅子」(勇猛的獅子)。

1985年起,這裡每年4月或5月都會舉行名為「四國金毘羅歌舞伎大芝居」的年度歌舞劇演出,藉此昭示春天的腳步已到達四國。這場演出會有第一級的歌舞伎演員參加,而觀眾們在這座忠於原始設計的小型劇院中觀賞歌舞伎時,不僅鄰近舞台及花道(演員通道),還可享受與演員之間親近的距離感。

1st floor

images

  1. 1劇院入口
  2. 2門票與鞋子
  3. 3鳥屋與揚幕
  4. 4平場、步板、枡席
  5. 5座位:出席與奧場
  6. 6花道與臨時花道
  7. 7空井戶與甲魚
  8. 8昇降台與旋轉舞台
  9. 9點床與囃子場
  10. 10奈落(深淵或地獄)
  11. 11樂屋

Second floor

images

  1. 12二樓
  2. 13葡萄架與吊鋼絲
  3. 14照明窗與顏見世提燈
  4. 15

歌舞伎

「歌舞伎」是日本的一種古典戲劇,其中包括舞蹈與音樂的成分。它起源自1603年,並成熟於元祿年間(1688—1704)。歌舞伎最初是由女性表演,但女性在1629年被禁止登台,在那之後的所有角色都是由男性演員所擔任。專門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員則被稱為「女方」。

歌舞伎曾是江戶時代最流行的表演藝術,但德川幕府曾數次頒令禁演以將其納入控制。它在明治時代也持續吸引著觀眾,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度衰退,但現今又成為最受歡迎的日本傳統戲劇,家喻戶曉的歌舞伎明星甚至能登上電視、電影與廣告。坂東玉三郎就是其中一位知名女方。歌舞伎對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影響,也常出現在動畫等各種流行文化當中。當然,它也被某些人視為日本流行文化最重要的起源之一。

歌舞伎有以下幾種劇目:時代物(歷史劇)、世話物(現代劇或家庭劇)和舞劇。時代物通常是描繪日本史上的真實事件,但改變其時代背景以避開德川幕府的審查制度。世話物一般是表現家庭或戀愛情節,其中最有名的一些是關於殉情的內容。此外,也有一些賞心悅目的舞劇。

歌舞伎對劇目的風格化,以及演員精細的服裝與妝容都十分有名。歌舞伎劇院也因其獨特的眾多特色而遠近馳名,像是能延伸至觀眾席的花道(演員通道),其不只被用於演員戲劇化的進出場,還能在重要的場景中派上用場。此外還有其他各種裝置也被用於加強演出效果,例如有不同功能的活板門與旋轉舞台。

這些裝置在歌舞伎當中特別重要,因為劇情經常牽涉到角色突然且戲劇化地揭露真身或變裝。花道與活板門能在這種揭露場面中有效創造必要的戲劇效果。演員快速登場及退場等舞台效果,也都需要動用到這些裝置。有些劇目也會需要飛行場景,這時演員就得在觀眾頭上的空中移動,這也是今日歌舞伎最受歡迎的特技之一。所有這些裝置都能在金丸座看到,這裡也是唯一就此提供完整導覽的歌舞伎劇院。

2008年時,歌舞伎已被登錄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人類無形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名錄。

文化財的分類

重要文化財

交通指南

從琴電琴平車站步行15分鐘

營業時間

9:00~17:00.

公休日

全年無休 ※閉館至2022年3月18日(因防震工程)

票價

成人500日圓、國中生與高中生300日圓、小学生200日圓

旅遊資訊